2019年,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(HCI,即超融合)以其创新的架构和对用户带来的巨大价值,已经为越来越多用户所接受,据 Gartner 统计,近年来超融合架构始终保持着高达 48% 的复合增长率,已经成为 IT 基础架构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
但在中国市场,由于厂商繁多,充斥着各种声音,导致用户会产生以下一些疑惑:

  • 超融合架构到底适用于哪些场景?
  • 不同的场景需求下,产品和方案应该从哪几个指标特性进行评估?这些指标的权重是什么样的?

对于以上问题,世界知名信息领域调研与咨询公司 Gartner 在其报告《Critical Capabilities for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》中,从用户的视角给出了参考答案。

Gartner 关键能力(Critical Capabilities)报告是 Gartner 对特定领域产品进行系统评估的重要报告,报告会给出所研究产品类型的关键能力类型,适用的场景,以及在每个场景下不同关键能力的权重,从而对相同品类但不同品牌的产品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给出系统、量化的评估。

超融合产品的 6 大适用场景

在最新的《Critical Capabilities for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》报告中,首先值得关注的是 Gartner 对超融合当前六大主流场景的定义,包括:

  1. Consolidated:以降低 TCO 为目标的不同层级 IT 设施整合的数据中心超融合项目。
  2. Business-Critical:用于承载类似 ERP 等关键业务,并用于提升可靠性与可扩展性的超融合相关项目。
  3. Cloud:用于承载基于私有云设计的新型应用或重新设计的核心应用。
  4. Edge:支持和 IoT 设备接口,并基于边缘计算相关应用、微服务的超融合相关项目。
  5. ROBO:被远程管理的非主数据中心,亦可用于作为 IoT / 边缘计算的桥接基础架构。
  6. VDI:VDI 架构可通过 LAN/WAN 的方式,通过远程显示协议访问,通过超融合简化部署而受益。

以上 Gartner 定义的六大场景包含重要信息:

  1. 超融合最早被广泛的应用的场景以 VDI 和 ROBO 为主,即使是生产环境,也用于非核心生产系统,但时至今日, 超融合已经完全覆盖了传统架构中块存储覆盖的所有的领域,甚至包含